暨南大学口腔医学教育创始人吕培锟教授

发布时间:2024-05-21 来源:必赢626net入口首页

寻根之旅,让我们一起了解暨南大学口腔医学教育创始人吕培锟教授的事迹吧~

吕培锟

吕培锟教授,浙江余姚人,生于1926年6月。吕培锟教授是必赢626net入口首页创始人与开拓者,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,医学教育学家,因病于2018年4月14日在广州逝世,享年92岁。吕培锟教授1951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口腔医学系(7年制),并获美国纽约州大学D.D.S.(牙医学博士)学位。同年参加西南抗美援朝手术队,1952年回到华西医科大学从事教学、医疗、科研工作。1978年受国务院指派,吕培锟教授从华西医科大学调入暨南大学负责创建口腔医学系,任口腔系主任、教授、研究生导师,华侨医院主任医师。

吕培锟教授毕生致力于口腔医学

的教育与发展,主要研究领域是先天性唇腭裂。吕教授是当时国内14种口腔专业杂志的特邀编委,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副主任委员,国际牙学院院士(FICD),金钥匙奖获得者,国际牙医研究会会员(FIAOMS),国际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中国(唯一)编委,美国贝勒大学访问教授,香港大学荣誉教授(获香港特别行医执照)。


青春报国,传承红色血脉

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。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,揭开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序幕。抗美援朝战争中,志愿军战士英勇作战,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伤亡,伤员多是创伤、烧伤(尤以头、颌面部),亟需专业医生。

1951年,中央军委下令给西南军区,立即组建西南援朝医疗队,由华西口腔颌面外科知名专家宋儒耀教授领队,负责选拔队员。由邓显昭、王翰章、吕培锟、侯竞存、曹振家、彭学清、杨泽君、张连俊、吴银铨组成的西南援朝医疗队奔赴朝鲜。

前排右2为吕培锟

1952年,吕培锟教授作为西南援朝医疗队一员,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艰巨使命,带着由伤病员们签满名字的国旗归来。在复杂艰难战爭环境下,与队员夜以继日地开展救治工作,共救治1000余名颌面部创伤及烧伤伤员,被国家授予集体军功荣誉,用自己的青春在抗美援朝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。

荣誉


为医者兢兢业业,妙手仁心

五十年代,吕培锟教授下放到西昌,公社中一半以上的病人都是牙疼病,然而农村没有电阻碍了治疗的开展,为解决这个问题,他冥思苦想,创造性地将自行车改装成人工牙钻,奇思妙想的“土法创新”很快在各地医疗点引起轰动,被大力推广。

工作照


为师者以身立教,桃李遍地

1978年受国务院指派,吕培锟教授调入暨南大学创建口腔医学系。建系之初,艰苦卓绝,行政、教学、科研都系于吕培锟教授一肩。虽如此,吕培锟教授始终以学生为本,精心备课。其课程幽默风趣、深入浅出,只寥寥几笔,一幅精妙生动的解剖图就闪现在黑板上。吕培锟教授常用美学和艺术理论设计术后效果,尽力减轻病人痛苦。吕培锟教授让学生们意识到,口腔医学不仅是32颗牙齿的健康,更是一种美和艺术。多年育人,桃李遍地,众多学生也带着他为病人服务的热诚和艺术生动的风格走向了世界!

1978级毕业宴


为学艰苦奋斗,一丝不苟

百余年来,唇腭裂病人即使手术也不能使其正常说话的问题,像一座大山横亘在全世界口腔医学界面前,无人能攀越。吕培锟教授把病人的痛苦看在眼里,立志攻克难关。从五十年代起,在没有资金、没有设备、缺乏标本的情况下,在白天承担各类工作、手术、教学任务的情况下,吕培锟教授单枪匹马,踽踽独行。数万个寂静的深夜里,他写出了上百万字的中英文工作笔记,绘制了上万张不同部位精美的颌面彩色解剖图,不断尝试、推翻、重来,甚至一度累倒,不得不住院治疗。三十年的苦心钻研终获回报!吕培锟教授最终发明了短蒂燕尾瓣术式,自此,不同年龄段的唇腭裂病人术后可以完全恢复语音功能,成为世界第一人!

吕培锟教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


为人一片冰心,山高水长

短蒂燕尾瓣术式相关论文于1987年在美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公开发表后,国际口腔医学界立刻刮起“吕氏旋风”。日、美、英、德、意、加等国专家学者纷至沓来,或来函索取单行本。面对日、英、意等国的高薪聘请,和美国以正教授与行医执照相聘的优厚条件,吕培锟教授只说:“我是中国人,我的根在中国。” 他把这艰辛得来的成就留在了中国!他的一生,从未为名利相争,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对外科医生责任的坚守和对医学事业的热情奉献。

吕培锟教授成就卓著,桃李满天下,以严谨的治学、科学的态度和独到的思维观点赢得口腔医学界充分肯定,为我国口腔医学建设与发展、为暨南口腔医学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。

图文/黄仁龙

编辑/王雨

初审/王雨

复审/王海兰

终审/昌伟 黄跃



`


Baidu
sogou